口腔癌的預防與保健

2011-04-21 14:58:40

<前言>

在台灣,口腔癌已變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癌症,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目前已是男性十大癌症中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是排名第四的可怕殺手。在25至44歲的青壯年年齡層的男性十大癌症中,口腔癌更是排名第一的罪魁禍首。

<口腔癌的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眾人皆知和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息息相關。近年來在歐美的年輕女性,口腔癌也被發現和人類乳突病毒第16型及第18型的感染相關。

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正式確定檳榔為「第一類致癌物」,亦即對人類有致癌性,當然臨床上並非所有口腔癌患者皆有嚼食檳榔(事實上只有86%有此習慣),而環境因子、抽菸、喝酒等,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人體基因的改變。

<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目前台灣嚼食檳榔的人口約有200萬人,這些人的口腔皆因長期暴露於檳榔鹼的殘害下,有不等程度的口腔病變,這些都叫「口腔癌前病變」,常見的如白斑、紅斑…等,這是口腔黏膜外觀型態學上的變化,但以分子生物學的觀點而言,許多看起來正常的口腔黏膜,事實上早已有了許多基因的突變,所以視診或觸診可能不夠,現今也有甲基藍染色法,其原理為甲基藍會被進行癌變的基因所吸附,有甲基藍染色的病灶可能是口腔癌或即將變成口腔癌的細胞嚴重變性,所以這些病灶一定要處理,反之若臨床上看起來是白斑但甲基藍不染色或淡染,則可審慎追蹤即可。

<階段性口腔保健>

  • 正常族群-不嚼食檳榔、不抽菸、不喝酒、多食新鮮蔬果、避免食用過度處理過的食物。
  • 嚼食檳榔族群-①戒檳榔、戒菸、戒酒 ②定期口腔篩檢(每3、4個月一次),若有2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爛、硬塊則馬上就醫,必要時切片。
  • 有型態學上癌前病變族群但甲基藍不染色者-定期以甲基藍篩檢,多食蕃茄、胡蘿蔔、小紅莓等抗氧化食物或藥物預防(chemoprevention)。
  • 甲基藍染色者-多食蕃茄、胡蘿蔔、小紅莓等抗氧化食物,定期篩檢(每1~2月),必要時切片,若為嚴重細胞變性,則需局部性手術切除。

<口腔癌治療的原則>

以病患為中心,擬定個人化的治療需求,初期者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晚期者除手術外,得配合術後放射治療或術後合併化學-放射治療。手術原則為

①  採廣泛之切除,並且須確保手術安全範圍。

②  功能性手術,或保存及重建重要功能如咀嚼、吞嚥、發聲。

③  保存或重建合理的外觀。

治療的團隊是以頭頸外科為主,輔以整型重建外科、牙科、內科腫瘤科、放射治療科、語言、吞嚥治療、及營養師等。

 

本文出處:侯勝博醫師  第89屆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學術演講會